
3、阅读下面的文字。完成1115题。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考试试题。
鲁迅路口
张承志
今年又一次去了绍兴。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,若有所思的心里有的寂寞。城市正在粉刷装修;拆掉刚盖好的大楼,改成黑白的绍兴色。可能是因为天气是什么原因吧,这一回头顶是万里晴空,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氛围。在鲁迅故居门口,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远路的游客;滔滔河水般的群众之流,擦着制作的假乌篷船一涌而过。我犹豫着,最后决定不再买票进来。
与其说是来再一次瞻仰遗迹,不如说是来复习上一次的功课。那一次在冬雨中,大家走过了一条条街道,处处辨认着遗迹和背景。那几年我潜心南方的游学,事先读足了记载,到实地再加上草图笔记。我辨认着,小街拐角坐落的秋瑾的家,青苔沾湿的青藤书屋,还有山阴道、会稽山、古史传闻的夏禹陵。蒙蒙冷雨中的修学让人愉快,追想着那些日子,盼着再重复它一次。
虽然我了解这是一处危机潜伏之地。日渐地大家终于了解了,这个民族不会容忍异类。就算再等上三十年五十年,对鲁迅的大毁大谤必然到来。鲁迅自己是预感到了这前景的,为了避免,他早就明言宁可速朽。但,毕竞在小年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,大家都被迫迎对海量问题。当大家四顾先哲,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,就纷纷转回鲁迅寻求讲解。我也一样,为着私人的需要,寻觅到了这里。
同伴是当地人,对是不是进来参观无所谓。我也感觉要看的都看过了,门票要四十元呢,或者就不进来了吧。路口上,车声轰轰人声鼎沸,不由你过分地斟酌徘徊。于是胡乱决定离开,心里一阵滋味索然。
就如此,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。虽然脚又踩过这块潮湿土地,打量过秋瑾的遗墨,进入了徐锡麟的卧室,我没迈过那个路口。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。冬雨的那一次我夹在一群小学生里一拥进了三味书屋,后来就亲身站到了百草园。那时的感觉很新鲜,我们的小学生年代,与自己孩子的小学生年代一霎间都复活了。那不是来瞻仰伟人的故居,而是回到我们的孩提年代。一股那样亲近的冲动,曾在人流拥挤中幼稚地浮现。从鲁迅家的大门口迈步,左右转两个弯,隔一两条小街,原来三百步之内,就是秋瑾的家。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时,我心中不由一惊。他们住得这么近!果然还是要到现地,才能获得感受。我不住地遐想。彼此全然不相识是不可能的,即使没借盐讨火做过亲密邻里,也会由于留学一国彼此熟识。若再是朋友,就真的是携手东渡了。后来去了徐锡麟的东埔镇。冬月来时,以为东埔路远不容易到达,这一回才知东埔镇就在眼前,公路水路都不消一阵工夫。这么说,我寻思着,烈士徐锡麟的家乡就在咫尺这几个人,不但同乡,而且是同期的留日同学。站在路口上,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,捉摸着这里的线索。所有的由来,可能就在这里?
11.冬雨中的那一次初访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?文中为何两次写那次初访?
答案:留下了新鲜而亲切的印象。两次写那次初访,一是为了与现实作对照,二是为下文因为失望而过鲁门而不入,结果获得了新的发现作铺垫。
12.文章结尾一句所有的由来,可能就在这里?从全文看,应怎么样理解?
答案:作者面对鲁迅故居路口的变化,追寻他选择文学创作的道路是什么原因。他认识到应当从鲁迅的留学历程中探寻答案,鲁迅的选择应当与秋瑾和徐锡麟有关。
13.写出表现作者冬雨中初访绍兴时心情的词汇。
答案:让人愉快,盼着再重复,感觉很新鲜,亲近的冲动。
14.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,正确的两项是
A.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。作者不只探索鲁迅的足迹,也考虑鲁迅的同乡秋瑾与徐锡麟可能对鲁迅的影响。
B.文章以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,若有所思的心里有的寂寞开头,以站在路口上,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结尾,表现了对鲁迅故居路口变化的不快。
C.文中对冬雨的那一次初访鲁迅故居的描写充满诗意,却不愿言明时间,是由于对作者来讲时间并无关紧要,那一次的历程才是最宝贵的。
D.文章第三自然段说但,毕竟在小年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。小年代是指鲁迅生活的年代,是相对大家生活的大年代而言的。
E.文章的标题鲁迅路口有深刻的含义。在鲁迅路口,最能照出大家心灵的善恶美丑,也最能引发大家的深入考虑。
答案: A C
15.作者专程来瞻仰鲁迅的故居,为何过其门而不入?
答案:城市在粉刷装修,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氛围。很多人以鲁迅为饭碗,使作者兴趣索然,全没了当初的美好感觉。